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威海校区

4月17日晚,主楼礼堂内掌声阵阵,座无虚席,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威海校区,为广大师生讲述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及其团队科技报国的感人故事。校区领导姜波、王建文、赵国亮与近900名师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为学习宣传刘永坦院士及其团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黑龙江省委、哈工大党委先后作出决定,在全省和全校范围开展向刘永坦同志及其团队学习活动。为大力宣传弘扬刘永坦院士及其团队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和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包括:哈工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吴松全,哈工大电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哈工大(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长军,哈工大电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杨,哈工大电信学院博士生宿愿,哈工大电信学院副教授宗华。

“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远才能说保护你的海岸线和海域有多远。强烈的忧国意识和深厚的科学素养,让刘永坦院士萌生了研究远距离探测机理的宏愿,决心彻底改变我国对海探测的落后局面!”吴松全部长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的强国之梦》为题,讲述了刘永坦院士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带领团队敢于碰硬、从零起步,40年坚守在对海探测领域,实现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破的科研攻关故事,揭示了以刘永坦院士及其团队为代表的哈工大人在各自领域建功立业背后的力量源泉。

杨强教授作为刘永坦院士培养的学生和团队成员,从1996年起就参与新体制对海雷达课题,可以说见证了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瞄准世界科技难题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和几十年如一日“闭关修炼”、刻苦攻关的奋斗历程和难忘瞬间。在杨强教授眼中,坦先生对学术有一种纯粹的爱,他经常对团队成员说:科研不是简单地写论文、发文章,而是实实在在做出一个真正能用的东西。坦先生的家国情怀、创新魄力和奋斗精神深深感染着团队的每个人。

1984年毕业加入刘永坦院士的科研团队,于长军教授跟随刘院士学习、工作已经近35年,他从刘院士身上深切感受到了一名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也感受到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坚韧不拔。驻守雷达站近三十年,于长军教授参与了雷达站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深情回忆了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白手起家在威海建起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矢志不渝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科研难题和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构筑“海防长城”的感人故事。能为国家的强大作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使命。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做,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这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也是激励团队成员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坦先生能够率领团队走到今天,不仅源于其深厚的家国情怀,还因为他坚定执着的意志品质和聚才爱才的人格魅力。”青年教师李杨从刘永坦院士的求学经历讲起,深情讲述了坦先生怀着爱国心、强国梦学成归国,又一步步凝聚起一支扎根边疆、逆流直上的雷达铁军的团队发展史。李杨还特别提到,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坦先生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并通过生动的例子讲述了坦先生如何将立德树人落实在每个环节和对团队里年轻人的言传身教。

“坦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平易近人、严于律己、治学严谨、敬业奉献、热爱祖国、胸怀天下的人。”宿愿从学生的角度讲述了他眼中的坦先生。他回忆了坦先生一方面乐此不疲地指导学生做科研、修改论文和细致入微地关心学生思想、生活情况,另一方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执着的态度在一代代学子间不断传承、发扬光大。他还通过讲述其他学子学习坦先生先进事迹的体会,传达了新一代哈工大学子在坦先生精神的激励下坚定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决心。

宗华从刘永坦院士个人的成长经历讲起,道出了坦先生身上强烈的家国情怀,接着又讲述了作为哈工大“八百壮士”一员的刘永坦院士如何在哈工大这沃土一步步施展才华和怀揣理想、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的成才历程,表达了全体哈工大人赓续传承爱国奉献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不断交出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报告会在全体师生合唱《哈工大之歌》中结束。

报告会开始前,校区党委书记姜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建文,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赵国亮在二楼会议室与报告团成员亲切座谈。





















(记者 隗海燕 学生记者 钱卓婷 孙华栋 庞师朋 文/图)


创建者:隗海燕
Baidu
map